Terraform Infrastructure as Code Transcript

This article is part of 從零開始的 Infrastructu as Code: Terraform

Check my website chechia.net for other blog. Follow my page to get notification. Like my page if you really like it :)


各位好

About this presentation

開始之前,先分享一些資源

都放在這裡,因為有附逐字稿,所以如果很忙的朋友,掃了 QR code 就可以回家自己看了,不用客氣。

然後有興趣在追這系列文章的,可以幫我 facebook 粉專按個讚跟追蹤,每周新文章出來,會推播通知。

文章在 chechia.net 上,新文章通知靠 facebook 粉專這樣。也可以只追蹤不按讚。我自己看別人技術 blog 也很常這樣(XD

需求

好,今天來講得這個 Terraform

我會實際分享我們公司為雲團隊導入的經驗,前半部會有點像購物頻道的廣告

以下的對話是不是常出現在日常工作中?

以下這段對話很耳熟?

「是誰改了這個設定?」

  • by 週一上班的 DevOps 與週六值班的維運團隊
  • 對啟用的環境的掌握如何
  • 環境的變更能否永久保存

「這個環境怎麼少一個設定?」

  • 網站噴錯後,整個團隊一步步釐清問題,不是 code,不是變數config,是 infra 有一個小地方沒設定
  • 環境複雜,以我們的例子是複雜得多雲網路,常出這種問題
  • 環境設定的除錯很費時
  • 完全可以避免

「會動就好,沒事不要改環境(抖)」

  • Legacy site
  • 調整 production 環境是否有信心
  • 我們看不慣無人整理的舊架構,導入 terraform 後,(很不要命的)把 production site 搬過一遍
  • 我有十成的信心跟你說新舊兩個 site 完全一樣

Our stories

  • 我們是思華科技(XD)
  • 開發團隊大概 100+ 個左右
  • 專案很多,而且老闆很喜歡開新專案測試商業模型
  • 環境也越開越多,大大小小幾百台 vm,幾十個資料庫,都是不同專案在跑,規模大概這樣
  • 每週都有新環境要交付
  • 交接缺口

我們公司東西多,但東西多不是問題,問題是什麼呢?

問題

  • 手動部屬本來不是問題,但漸漸成為問題
    • 開 infrastructure 的方法,跟著 SOP 上去 GCP GUI 介面,點一點,填一填。公有雲開機器很方便。
    • 可是不同人開的環境漸漸出現一些不同,可能差一個設定、一個參數、或是命名規則差一點。這些細節的不同,差一個 config 有時候就會雷到人。「這機器誰建的阿,根本有問題啊」,而且這種雷很多時候都是跑下去出事了,才發現「阿靠原來設定不一樣」
    • 命名差一點不影響功能,但看久了就很煩,「阿就對不齊阿」,有強迫症就很痛苦。然後你維運的自動化腳本就爆掉,命名差一個字,regex 就要大改。突然增加維運成本
  • 生產環境大家都不太敢動。架構調整很沒信心
    • 誰知道當初環境設定了那些東西,開機器的人離職了,也不知道他為啥設定,「你知道他當初為什麼要設定這個嗎?」,你問我我是要去擲茭喔。
      • 我們這一季把所有現有環境都搬到新的架構上,因為我們對舊架構不爽很久了(XD),這個能做到當然有作法,後面細講

有實際需求才找解決方案,沒有需求就不用衝動導入新技術,導入過程中還是蠻累的

需求

從維運的角度,需求大概長這樣

  • 提升穩定度

    • infra 交付標準化
    • 交付自動化
    • 測試環境
  • infra 提交要能夠 review

  • 提升效率

    • 老闆要的。超快部屬,腳本跑下去要快,還要更快
  • 次要目標

    • 成本,效能最佳化,希望能在整理過程中,找到最適合的可行架構
    • 新人好上手,Junior 同事也能「安全」的操作,看到這個安全兩個字了嗎? 安全第一,在訓練新的 op 時要注意安全,不然他上去 GUI 點一點,一個手起刀落 DB 就不見了,整個維運團隊一周不用睡覺。安全第一吼。
    • 權限控管,IAM 也用 terraform 管理,權限管理人多手雜越用越亂,可以考慮使用 IaC,一覽無遺

Programatical approach for infra

啊不就是 Infrastructure as code XD

  • 導入前,大家都有聽過,大家都覺得很想導入,但沒人有經驗,每個人都超怕,但又不知道在怕三小
  • 這表明了一件事,大家都知道要做對的事情,但不是每個人都能改變現況,讓團隊導向對的事情

計畫

  • 確定需求
  • 開始 survey
  • 「小心」導入
  • 有經驗領頭羊很棒,但不是必須

技術細節

先簡單講一下 IaC (Yeah 終於要講技術了)

IaC

上面都講概念跟心法,現在實際講用到的技術。

首先是 Infrastructure as Code,這個概念很久了,但導入的公司好像不是那麼多。所以我今天要來傳教,洗腦大家(XD,跟你推薦這個配方保證快又有效(XD)

  • 簡單來說就是用程式來操作 infrastructure,今天主講的 terraform 是 IaC 工具中的一個
  • IaC 工具可以是宣告式,或是命令式,或是兩種都支援
    • 一個是我告訴你結果,步驟我不管,請你幫我生出這樣的結果。
    • 一個是我告訴你步驟,你一步一步幫我做完,就會得到我要的結果
    • terraform 是宣告式,說明邏輯跟結果,例如我要 1 2 3 台機器,terraform 自己去幫我打 Google API 這樣,把機器生出來
    • ansible 是命令式,我把步驟寫成一堆命令腳本 playbook ,ansible 幫我照著跑下去,理論上跑完後我的機器也準備好

Terraform

  • 官網在這邊,自己看 https://www.terraform.io/
  • 宣告式的 Iac 工具
  • 單一語法描述各家 API
  • 透過 provider 轉換 tf 成為 API call

Terraform Core Workflow

https://www.terraform.io/guides/core-workflow.html

  • Write 撰寫期待狀態 tf file
  • plan 計畫試算結果
  • apply 用期待狀態去更新遠端
    • tf file,就是宣告式的表達 infra ,描述期待的infra長這樣,ex. tf file 裡有這些機器 1 2 3 台這樣
      • resource 一個一個物件描述,後面可能是對映 provider 的 API Endpoint (ex. GCP GKE API)
    • remote resources,是真實存在遠端的機器,例如 GCP 雲端實際上只有 1 2 兩台這樣。
    • terraform diff tf vs remote,算出 plan,少的生出來,多的上去砍掉

Demo 1

  • (empty project)

  • add my-gce.tf

  • git diff

  • state

  • check GUI remote

  • existing my-gce

  • remove my-gce.tf

  • plan

  • 這邊不 apply 我 demo 還要用

這邊這樣有理解 terraform 的基本流程嗎?編寫,計畫,apply 三步驟 很單純 然後講一點細節

  • state

  • remove (out of scope)

  • plan -> addd

  • apply (deplicated ID)

  • mv state (Danger)

  • rename state with the same ID -> destroy and recreate (Danger)

State

  • terraform 經手(apply) 過的 resource 會納入 state (scope)

  • 不在 scope 裡的 resource 不會納入 plan,不會被 destroy,但可能會 create duplicated ID

  • terraform 允許直接操作 state

    • import
    • remove
    • 但我不允許XD
  • 注意是 diff state 喔,所以每次 plan 時候會自動 refresh state

  • state 又是什麼? remote 是一個動態環境,可能會多會少,這樣沒辦法 diff,state 是把我執行當下,遠端相關資源的狀態快照存起來,然後根據這個 snapshop 去 diff

  • apply 只是拿你的期待去 diff state,terraform 幫你算出來差多少,例如我們這邊就是遠端少一台。terraform 透過 provider 去知道,喔這一台要去打那些 GCP API,把這台生出來。

State,是核心概念,我當初自己卡觀念是卡這邊,所以我特別拉出來講

  • 雲端空蕩蕩,refresh state 也是空的,tf file 多加一個 VM,plan 覺得要 create
  • 雲端有東西,refresh state 未必會 refresh 到
    • 相同 ID 的資源之前 import 在 state 中,refresh state,tf file 沒東西,plan 覺得要 destroy
    • 相同 ID 的資源不在 state 中,這些 resource 不在當前 state 的 scopor 中,refresh state 是空的,tf file 沒東西,plan 覺得沒增沒減
    • 相同 ID 的資源不在 state 中,這些 resource 不在當前 state 的 scopor 中,refresh state 是空的,tf file 有相同 ID 的資源,plan 覺得要 create,但實際 apply,API error 遠端已經有相同 ID 的資源存在

小結

  • Write -> Plan -> Apply
  • State
  • 大家都會 terraform 惹

初步使用感想

  • IaC 地端跟雲端都能做,但雲端做起來效果超級好
    • 完全展現雲端運算的特性,迅速、彈性、隨用隨叫,調度大量的虛擬化資源
    • 新增東西很快,不要的資源,要刪掉也很快
      • 不小心刪錯也很快(大誤),所以我說新人一個手起刀落公司整個雲弄不見也是有可能的,「啊我的雲勒」「被 terraform 砍了」。不要笑,那個新人就是我,我自己剛學的時候就有把整個 db 變不見過,差點一到職就引咎辭職(XD。用這些技術還是有很多安全要注意,稍後會細講注意的安全事項。

總之,Iac 就是用程式化的語法,精準的描述雲端的狀態或是步驟,完全沒有模糊的地帶。帶來的好處,降低維運的錯誤風險,加快維運效率,最佳化節省成本。

新手 state 的雷

  • 多人協作,同時變更 state 會造成不可預期的錯誤
    • 避免直接操作 state
  • state 可能有 sensitive 資料
  • 推薦使用外部帶有 lock 的 state storage

導入

導入工具之後

新工具導入時要做好風險評估,每個人都是第一次用 terraform ,用起來很快很爽的同時也要不斷宣導安全概念,雷在哪裡坑在哪裡。

使用 terraform 的風險

  • 打 DELET API 超快,砍起來很方便,但很多時候方便 = 危險。眼看小明一個手起刀落,談笑間,公有雲灰飛煙滅(XD,通通變不見。現在在講故事很開心,實際發生的話大家都笑不出來,全公司 RD 都跑來維運部門排隊盯著你看,就算修好也要懲處。壓力超大。但小明砍錯東西不是小明的錯,是大環境的錯是 SOP 的錯(XD。認真的,團隊沒有提供 SOP,新人砍錯東西當然是團隊負責。所以我們 SOP 第一行就寫得很清楚。
  • 看見 destroy 就雙手離開鍵盤,直接求救,這樣還能出事嗎
  • 再來,給予特殊的 IAM 權限,例如只能新增不能刪除的權限
  • 進一步導入 git-flow,push、review、PR,讓他連犯錯的機會都沒有
  • 根本還是要給予新人足夠的訓練,然後同時保障公司安全。
    • 給新人過大權限砍錯東西,或是工作流程一堆坑,根本是在誘導新人犯錯,團隊的資深成員要檢討。

逐漸導入

  • 導入的過程不斷檢討跟修改,最後找出適合我們公司的流程
  • 檢討透明,有錯就修 SOP,修工作流程。讓你的工作流程跟工作環境,固若金湯,成員很難在裡面犯錯,這才是 DevOps 在做這的事。
  • 官方建議的最佳實作 https://www.terraform.io/docs/cloud/guides/recommended-practices/index.html
  • 至於我們是如何逐漸導入 IaC 到公司的開發流程中?具體的導入步驟如下

Introduction: IaC

  1. 舊架構保存。先把雲端上已經有的機器,terraform 裡面叫資源,import 成代碼
  2. 檢查舊架構。所有設定都變成代碼了,跟你看程式碼一樣,一拍兩瞪眼沒有任何模稜兩可。整理過程中找出合理跟不合理的設定。有可能會發現一些雷,只是還沒爆炸,也趁機修一修。
  3. 然後,依照這些現行的資源,去整理一份適合公司的環境範本,之後所有的新環境都這這個範本部屬,確定新的環境都有合理的規劃。
  4. 到此,所有新環境都是同一份範本生出來的,環境已經標準化了。不會再有零碎的小錯誤。聽起來超讚,但有時候出錯就是一起全錯,超慘(XD。當然有錯就修範本,修 SOP。同樣的錯永不再犯,不用再修第二次。

Introduction: Git-flow

  1. 然後,導入版本控管,整合 git-flow 的開發流程。寫 SOP,之後所有變更都要
  2. 先把 master 封起來,所有人都不准直接改架構
  3. 開新 branch,commit
  4. 開 PR 大家 review,大家都看過了吼,再 merge 進去,這樣有錯就不是一個人的鍋而是大家一起背鍋(XD。不是拉,review 能大幅降低錯誤,分享團隊經驗加速新人訓練,並且讓所有人 on the same page,不會再有「阿靠這機器誰開的」有人不知情的事情。
  5. 永遠只使用 master 來部屬雲端資源,也是確定所有架構都經過多人 review。

Introduction: Pipeline Automation

  1. 最後,整合 CICD,讓架構的部屬完全自動化。把人工降到最低,同時也把人工錯誤的機率降到最低,當然這個也是沒錯都沒錯,要錯一起錯的狀態(XD,使用時還是要注意。但如果執行的很穩定的話,自動化絕對是值得投資的。因為現在把架構當作產品做,部屬完要測試功能,網路設定是否正確,監控是否完整,proxy 是不是要打看看。這些都整合進 infra 自動 pipeline。部屬完就是測試,然後交付給其他團隊。
  2. 之後就是不斷調整 SOP,跟 CI/CD pipeline。把維運步驟轉成程式維護。

犯錯過一次,永不再犯。這個對於長期團隊經營非常重要,讓經驗跟知識累積,團隊質量才會成長。IaC 在這點幫助很大。

Demo 2

  • NAME=terraform-devops make gke redis sql
  • module
  • git commit
  • Review on github
  • Merge request

Repo

我使用的原碼都開源在 github 上,因為是真的拿來導入我們公司的架構,保證可以用。阿不能用的話,幫我發 issue 給我,或是你人更好發個 PR 給我都可以(XD。把 repo 拉下來,這邊有 gcp / azure / aws,雖然有三個但我們公司主要是用 gcp,剩下兩個我自己做興趣的。裡面 templates 跟 modules ,但你不用管,我 makefile 都寫好了

  • 我這邊要新增一個 kubernetes 集群
  • 我直接進來我的專案, NAME=my-new-k8s make gke,東西就生出來,具體做的事情就是新增兩個程式區塊,每個區塊描述一個機器
  • git diff 看多了什麼,這邊多一個 k8s 跟多一個 node-pool
  • 然後我 plan,讓 terraform 預測一下試跑結果,我們依據結果好好 review,例如這邊 2 to add 0 to destroy 我的想像是不是真的跟 terraform 計畫一樣。
  • 然後 terraform apply,這邊要看清楚,我們是 2 to add 0 to destroy,如果看到有 destroy 就要雙手離開鍵盤,大家不要衝動,看清楚,因為她真的會上去把東西砍掉

P.S. 專案可以按照公司需求分,資源太多太擠就拆分成幾個資料夾好管理,然後分權責管理,例如館 iam 的、管網路、管應用機器的可以分開來

Git-flow

然後因為我後面會講 git-flow 工作流程整合,所以我順便做完。

  • 新的變更 commit ,plan 但是還沒 apply。我要求所有新的 commit 推上去
  • 發 PR,其他團隊成員來幫我 review。PR 用的 template ,描述一下新架構的目的,變更的地方,有沒有雷,然後幾個 checklist 檢查
  • 其他隊員 review 都 lgtm 才 merge 回 master
  • apply 永遠在最新的 master 上 apply,確保所有推到雲端的架構都是多人 review 過的。

有 review 才有品質可言,code 都要 review,infra 自然也需要 review。IaC + git-flow 是必要的。

Demo 2

工具 + 流程

導入的成功與否,不是最佳實踐,而是各個階段,都給予團隊適合的挑戰與協助

  • Git-flow SOP 範例
    • 中文版,超長,上面操作過了,這邊不細講,大家自己上去看
    • 但如果團隊是第一次導入 terraform,我強烈建議要有類似的東西
  • Provide template

demo 時不是有 makefile,makefile 裡面寫的小腳本跟本身 IaC 沒有關係,提供一些而外的小腳本輔助,可以進一步降低人工操作,提升效率,又增加安全。工具不一定完全適合團隊吧,這時候就需要補足團隊文化跟工具間的落差,潤滑一下。

再說一次,新人做錯,不是他做錯,而是團隊沒有提供他足夠的協助。如何讓新人也能有高產出同時又顧及安全,資深工程師是這邊在資深。提供一些一用性工具是必要的。

  • Terraform module

又是一個 terraform 的功能

簡單來說,GKE 也許定義了 2 個子物件(ex. Cluster,Node-pool),總共有 30 個參數

  • 你其實不需要那麼多參數 XD
  • 建立一個 my-gke-module,一個物件,5 個必填參數,5 個有預設值的選填參數
  • 也許寫錯的機會只剩 5 個,也許工時只需要 5/30
  • 需求變更就改 module,讓你的操作物件本身就是符合實際需求的

能手動改的地方就是能犯錯的地方,黑箱封裝可以保護整體架構,並提高易用性

雜項

其他

  • 上面是 IaC 在我們公司的流程
  • 我們選 terraformㄨ
  • 如果是用 terraform 以外的工具,可以參考流程,也許殊途同歸

https://www.terraform.io/intro/vs/index.html

優缺點

好,跟團隊一步一步溝通改進,花了一兩個月,成功導入。是否有解決當初的問題?

  • 降低人工操作

    • 避免人工失誤
    • infra 交付標準化,沒有奇怪的設定,再也沒有「啊我機器開錯了」這回事
    • 快,真低快。開一個機器就是我剛剛 demo 這樣,而且保證會動。這樣開出來的機器,對她超有信心,要複製完全一模一樣的環境也超有信心。如果再加上自動化測試就更敢保證。
  • 準確

    • 大家都 review 過,比較不會有「啊我當時沒想到」的狀況,infra 出這種萬萬沒想到的問題,很有機率要幹掉重來。菜鳥跟著 review ,試著發 PR,這樣新人訓練才會有效率,他之後才能自己操作,資深工程師只要 review 就好。要給新人足夠的訓練,又要顧慮安全, review 花的時間非常值得。
    • 保證開發、測試、staging、production 環境長的一模一樣。terraform 程式保證的不是我保證的(XD)。但他的保證是有根據的,讓團隊從開發到上限保重相同環境。「阿在我的機器上會跑怎麼上 production 就壞掉」不好意思沒這回事,壞掉就是你扣寫錯(兇。認真地說,排除一些 infra 的問題,可以大幅增加除錯的效率,只要檢查還沒自動化的地方就好。
    • 自動化測試,扣要測試環境也要測試,這邊直接整進去,環境交出去保證是好的
  • 生產環境變動

    • 因為已經轉成程式碼,要有什麼改動都很精確,大家也比較敢動環境,特別是 production 環境。再來因為保留所有環境產生的程式碼,要複製環境也很容易,而且有信心保證一樣。我們就把就架構的 production 複製,然後搬家。安全下庄沒出事。後面就搬上癮,整個公司服務大搬家,搬成團隊理想的架構。搬家已經上線的服務,這個需要多少信心跟勇氣你們知道嗎,維運真的是愛與勇氣的冒險。新架構我們也很滿意。
  • 自動化

    • 自動化就是讓你用零倍的時間做十倍的事情嘛。聽起來怪怪的蛋是是真的。
    • 因為我們目標是維運躺著上班嘛(XD),我們才能把時間拿去做改進,不然以光是開機器,測試環境可用性,維運就飽了,根本沒時間改進跟提升。這樣對公司長期非常不好。
  • 可讀性

    • GUI 沒辦法打 comment 阿,誰知道這個機器當初為什是這個設定。IaC 後到處都可以寫 comment,怕你不寫而已。然後 code 的表達性還是很強大,比起 GUI,資深工程師可以把握整個公司的架構狀況,比起去雲平台下一堆搜索,手動比對,程式碼的可維護性真的超高。而 GCP 已經是 GUI 做得很好的公有雲了。

降低人工,快速,準確,自動化,有信心

Q&A

還有空我們再來講 terraform 的細節

有事歡迎透過粉專私敲,因為我也需要人討論

還有時間再聊

terraform

  • validate 既然是 code,這邊幫你做 lint、語法檢測、type check,過濾第一層錯誤
  • import 可以把遠端的資源匯入成 state,一個點讚 follow 追蹤的概念(XD),不是所有的遠端資源都需要追蹤到 state,我們只需要在對的 scope 裡面關注需要的機器
  • module 可以自由撰寫,把有相依性的資源打包,依照團隊使用習慣調整使用
  • cloud 可以管理 state,terraform cloud 幫你維護全域同一份 state,有人在使用時會 lock state,避免多人同時修改,打亂 API 造成資源錯誤

state conflicts

  • 如果有多份 state,你電腦上一份 local state,我電腦上一份 local state,其實會造成衝突
  • 更怕同時多人憶起 apply,GCP API 直接被打亂,會有不可預期的錯誤
  • 解法是使用 terraform remote backend,不要用 local state,使用 DB 、storage 或是 terraform cloud,透過一隻 lock 來保證 synchronized state

間接理解 API

ex. GCP Load Balancer

這個講下去就太多了,基本上透過爬 terraform google provider 的文件,然後去比對

  • 因為去點 GUI 其實感受不到 GCP API 的調用,但是使用 terraform 轉寫資源時候就很有感,打這個 API 跟打這個 API,tf 檔案上其實看得出來。
  • 進一步去查,才發現 GCP Load Balancer 內網或外網、http 或 tcp、全球或區域,使用的 Load Balancer 行為不一樣,因為底下的實作不一樣。但之前使用 GUI 時其實不會去想為啥設定不一樣,使用 terraform 就會被迫去了解,強迫學習XD。

垃圾話

  • 最佳實踐不是問題 ,如何導入才是問題
  • 可以不用躺著上班,但是不能跪著上班
  • 願意多幾個人來看我粉專比較實在
Che-Chia Chang
Che-Chia Chang
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

My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Site Reliability Engineering, DevOps, Container and Kubernetes.